管理之道 | 管理不是改人之短,而是用人所长!
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?
是知人善任,避人所短,用人所长。
如唐代陆贽所言:“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,苟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若录长补短,则天下无不用之人;贵短舍长,则天下无不弃之士。”
卓有成效的管理者,都知道如何用人所长,并且敢于任用比自己还厉害的人。
1
德鲁克曾说过这么一句名言:“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,而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。让每个人的才干,得到充分发挥。”
请注意,德鲁克先生用的词是“运用”。为什么是“运用”,而不是“培养”?
“运用”是下属本来就具有某种才干。管理者的职责,是发现这种才干。这才是管理者对待下属的基本前提。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,很多管理者最经常的做法反而是:总是盯着员工的短处耿耿于怀,然后希望他可以做出改变。
比如:你的下属是一个软件工程师。但你发现他不太爱和同事说话,就觉得他沟通能力有问题,希望他改变。但其实他只要能够按时完成软件开发,他就是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。
紧盯员工短处是非常不合格的管理表现,这样的管理者,业绩一定很平庸。因为没有人是全才,不但没有,也没有可能。
2
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识人之长,因而刻意避其所短,而非着眼于发挥其所长,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。他会觉得别人的才干可能构成对他本身的威胁。但是,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下属的才干反而害了管理者的事。
美国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的墓志铭说得最为透彻:“这里躺着的人,知道选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。”
卡内基所用的人能力都比他强,他能够看到他们的长处,并在工作上运用他们的长处。这些人只是某方面有才干,适用于某项特定的工作,但卡内基是他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,懂得如何让他们的长处发挥出更大的优势。
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,是用人来做事,而不是用人来投上级所好。
德鲁克认为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人的长处,并设法使其长处发挥作用,那么他只有受到人之弱点、人之短处、人之缺失的影响,结果是既完不成任务,又缺乏有效性。过多地考虑人的短处,会影响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3
当然,管理者要用人所长,这个道理大家耳熟能详。但是,为什么真正能发挥他人长处的管理者却不多呢?
在德鲁克看来,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往往以为他们直接的任务不在于因人设事,而在于因事用人。
在一个组织里,通常是先有了某一个职位,然后再去物色人选来担任该职位。这样的步骤,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。物色的对象往往只是一位“最不至于出差错”的人选,也就是“仅合乎最低要求”的人选,其结果自然难免都是平庸的人选了。
要避免出现这一错误,常见的解决办法是“因人设事”,但这也许比原有的错误还糟糕。要知道,职位应该是根据客观需要而设定的,应该根据任务而定,而不应因人而定。
为什么“因人设事”不能解决问题?因为组织中的职位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依存的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我们不能为了替某人安插某一职位,而使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受到牵连。
因人设事的结果,是必将早产生恩怨派系,组织绝不能出现这种情况。人事的决策,要凭公平和公正,否则就赶走了好人,或破坏好人的干劲。
当然,凡事不可一概而论,有时确实有因人设事的必要。以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先生为例,他一向不主张因人设事,当他面对凯特林这位天才发明家时,他忍不住为其设置了一个工程部门,这就是通用汽车公司早期的工程技术部。罗斯福总统当年任用体衰力竭的霍普金斯,为了借用此君的长处,也打破了各种常规。
但这种例外极为罕见,它只适用于有特殊的才能,从事非同一般的工作,并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。
无论如何,管理者都要用人所长,这是一个组织有效性的关键,也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一项基本素质。
正如德鲁克所说:优秀的公司用人所长,而平庸的公司改人所短。用人所长的是投资,改人所短自然就成了成本。
企业如何实现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长?这是每个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!
*本文来源于网络,内容摘自德鲁克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。文章仅供学习、交流之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烦请留言联系。